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

精神科藥物(七): 其他補遺

臨床上,病人最喜歡問: 有沒有副作用」? 怕副作用的心態,遠比計較療效還強烈。

可惜的是,當然是「有的」,而且每種藥物都有。(有時候連無效的安慰劑也有副作用) 但其實不需要那麼恐慌,因為只要是療效以外的作用,都叫副作用。例如: 安眠藥有昏沉的副作用。昏沉? 想睡覺不都該先昏沉嗎? 這叫副作用時在太好笑了...,乍聞之下,很多人的反應恐怕是這樣的。但這並不違背邏輯,因為主要作用是睡眠,沒睡著的昏沉就叫「副作用」。

有人會說,那就正名為「負作用」就好了嘛~! 負面的作用,就不會誤會了。但,有抗憂鬱劑的副作用是食慾變好,想睡。對於吃不下睡不著的憂鬱症病患,這可是正面的作用啊! 但對於怕胖的年輕女性來說,可避之唯恐不及。這可是要怎樣定義正面「負面」呢?!

在醫療上,常見一個人的妙藥,對另一個人來說是毒藥,就看用的手法巧妙,適時適症,有時連副作用都能利用來當療效。

臨床上常見的精神科藥物副作用,例如: 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肌肉僵硬,行動遲緩。前面有解釋過,這是因為藥物阻斷了多巴胺乙烯膽鹼系統失去制衡而過度高亢,導致所支配的肌肉張力過大。為了解這種副作用,就只好用抗乙烯膽鹼的藥物,將失控的乙烯膽鹼神經系統壓制回來。但,病人的動作平順後,往往出現其它的副作用--便秘,口乾,視力模糊...等等。

所以,解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的解藥的副作用(這是繞口令嗎?!), 在精神科是個恐怖平衡的連環難題哪~ 也不要聽到解藥,就覺得能解毒,絕對是好東西要多用點。

解藥? 「解」了這個,「引」起另一個?

兒童青少年階段最常出現的 -- 注意力不集中/過動症 (ADD/ADHD)

關於ADHD的病因,診斷與治療方法,請看: 過動症系列文

目前最有效的成分還是「利他能」,只是劑型有長效,短效之分。

成年後期,重大精神病罹病率降低,失智症 (dementia) 的發病就開始上升了...

可惜,目前的失智症藥物只有針對阿茲海默症,且只有短期減緩惡化的效果,長期效果不佳。疫苗至今尚未研發成功。增進大腦存量,控制心血管疾病,血糖...,可能比發病後再處理有效。

關於失智症專書的重點摘要: 記憶的盡頭

沒有留言: